强师铸魂育匠才,精教笃行谱新篇——解码连云港市赣榆区技工学校师资与教学硬实力
职业教育是培育大国工匠的摇篮,而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则是衡量一所技工学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标尺。连云港市赣榆区技工学校作为区域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,始终秉持“以师为基、以教为魂”的理念,在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质量提升上深耕细作。本文将从师资结构、教学创新、育人成果三个维度,全面解析该校如何以强师铸魂、精教笃行,为地方经济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。
一、师资力量:双师赋能,筑牢育人根基
“双师型”教师领航,理论与实践并重
学校专任教师中,“双师型”教师占比达75%,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,又拥有企业一线实践经验。例如,数控加工专业教师团队中,80%成员持有高级技师证书,并定期赴合作企业参与技术攻关,将行业前沿案例融入课堂。
聘请20余名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,如中船重工、新海石化等企业工程师定期来校授课,实现“车间即课堂、工程师即导师”的深度融合。
高层次人才汇聚,打造教学创新引擎
拥有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、市级名师工作室3个,带头人均为行业领军人才。例如,机电一体化专业带头人牵头研发的“工业机器人智能编程”课程,获评江苏省技工院校精品课程。
近三年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15人,覆盖智能制造、新能源等新兴专业,为教学注入学术活力。
教师成长体系完善,激活内生动力
实施“青蓝工程”,通过“师徒结对”“教学比武”等方式,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。近两年,12名教师在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,其中3人获一等奖。
每年投入20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,与德国工商大会(AHK)合作开展“双元制”师资培训,提升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。
二、教学水平:创新驱动,锻造技能精英
“岗课赛证”融通,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
对接赣榆区海洋经济、临港产业等区域发展需求,开发“港口机械操作”“海洋工程装备制造”等特色课程模块。例如,焊接技术专业将ISO9606国际焊工标准纳入教学,毕业生持证率达100%。
推行“1+X”证书制度,与华为、西门子等企业合作开发认证课程,学生考证通过率超90%,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
产教融合深化,打造实训实战高地
建成省级实训基地3个、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合作项目5个,如与赣榆港区合作建设“港口物流仿真实训中心”,学生可操作真实港口设备进行模拟作业。
开展“现代学徒制”试点,与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共建“订单班”,企业导师全程参与教学,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即可参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。
以赛促学提质,擦亮技能竞赛品牌
近五年,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金牌2枚、省级一等奖15项,其中机电一体化项目连续三年蝉联省赛冠军。
推行“技能文化节”制度,每年举办焊接、数控、电工等10余项校级技能竞赛,覆盖全体学生,形成“人人争当技能标兵”的浓厚氛围。
三、育人成果:德技并修,服务地方发展
毕业生就业质量高,企业满意度达98%
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9%以上,对口就业率85%,涌现出一批技术能手。例如,2020届数控专业毕业生张某,现就职于中船重工第七一六研究所,参与多项国家重点型号装备研发。
开展“就业回访”活动,企业普遍反馈毕业生“上手快、留得住、能创新”,成为企业技术骨干的比例超30%。
社会服务成效显著,助力产业升级
成立“赣榆技工技能服务团”,年均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3000人次,帮助地方企业解决技术难题50余项。例如,为赣榆海洋食品产业园设计自动化包装生产线,生产效率提升40%。
承办全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技能展演、江苏省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等省级以上活动10余场,彰显学校区域影响力。
总结:匠心传承,共绘职教新蓝图
连云港市赣榆区技工学校以“强师”为基、以“精教”为翼,通过构建“双师型”教师团队、深化产教融合、创新教学模式,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技工教育发展之路。未来,学校将继续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,以培养新时代“赣榆工匠”为目标,在师资建设上“引育并举”,在教学改革上“守正创新”,为连云港市“工业立市、产业强市”战略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,让技能报国的梦想在黄海之滨绽放光芒。